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韩飞  董玉鹏  董艳  梁博程  范卫星  李佳  陈亮  刘骏 《新中医》2020,52(24):87-90
目的:观察牛蒡子汤熏蒸联合皮肤牵引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 (TSH)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TSH 患儿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皮肤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牛蒡子汤熏蒸治疗,治疗周期均为 7~28 d。治疗后比较 2 组髋关节超声水平及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第 1 周、第 2 周、第 4 周后的超声结果正常患儿数均较多 (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蒡子汤熏蒸联合皮肤牵引治疗 TSH 能够有效缓解髋关节疼痛,促进髋关节滑膜肿胀消除及关节积液吸收,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补肾活血方对兔胫骨截骨延长术后延长区域骨组织形态及骨密度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肾活血方组,每组8只大白兔,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灌胃,补肾活血组予以补肾活血方灌胃。干预8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兔骨延长区域骨组织形态、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及TGF-β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补肾活血方组延长区骨组织形态相比模型组,胫骨外侧的骨皮质结构连续完整,内外层骨皮质间的骨质明显增多、增厚,骨小梁较粗且排列整齐、均匀,破裂程度较低,血管数量增多,网状新骨生成明显。假手术组兔胫骨延长区骨密度高于模型组和补肾活血方组(P<0.05),补肾活血方组兔胫骨延长区骨密度要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兔胫骨延长区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均要大于模型组和补肾活血方组,骨小梁分离度小于模型组和补肾活血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活血方组兔胫骨延长区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骨要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补肾活血方组TGF-β2基因表达水平均要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TGF-β2基因表达水平低于补肾活血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刺激TGF-β2的表达,增加骨延长区的成骨作用,促进骨的矿化,以保证截骨延长区的顺利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实验1组(n=8)、实验2组(n=8)和实验3组(n=8)。造模成功后,实验1组和实验3组予补阳还五汤灌胃,1次/d;实验2组和实验3组电针治疗,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与实验1组和3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干预后1d、7d、14d和28d,每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作为4个亚组,采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Basso,Beattie &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评估每个亚组大鼠运动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组织形态。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评分无明显变化,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7d、14d、28d的BBB评分整体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LC-MS法筛选分析经强骨饮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未经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血差异蛋白,探索强骨饮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测定法分别对7例经强骨饮治疗后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组)及8例未经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照组)全血蛋白进行检测,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全血筛选出的91个差异蛋白, 以差异倍数大于1.2 倍作为显著上调、小于0.83作为显著下调,确认有 31个蛋白表达显著上调,60个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对所有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内,而有22 %的下调蛋白在细胞外,有 1个细胞骨架蛋白。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细胞活动为单一生物过程、细胞代谢过程等,分子功能主要为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和结构分子活动等。结论 LC-MS法能有效筛选出强骨饮治疗的PMOP患者和未经治疗的PMOP患者全血中的差异蛋白,强骨饮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是一个由多种蛋白质分子参与的结果,其关键的靶标和具体的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由Sawbones合成材料制作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模型和尸体骨材料制作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模型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方法:采用6根Sawbones第4代合成股骨模型材料作为实验组,6根尸体股骨为对照组,采用GDKrischak方法进行转子间截骨,使之成为4部分不稳定骨折。经过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后,进行压缩和扭转测试,测量骨折处载荷一位移,载荷一扭转角。结果:两组数据呈现良好线性趋势改变;Sawbone组与尸体骨组之间力学指标接近(P〈0.05);Sawbone的标准差跨度范围明显小于尸体骨组。结论:Sawbone材料能较好的模拟人体骨骼,且比尸体骨的性质均一,力学性质稳定,取材便捷,可在骨科临床内固定材料力学测试研究中代替尸体骨骼使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隐匿,并发症严重,致死率高。我国历代医家在"骨枯"、"骨痿"、"骨蚀"、"骨极"、"骨痹"等中医病症中均有阐述,"肾主骨髓"可谓其辨证之根基。当前医家对于该病中医病机辨证阐述繁琐、复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从"虚"、"瘀"两方面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理论",虚、瘀作为该病病机辨证的基本点,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精、气、血辨证为关键,强调精气血虚与气滞血瘀两方面辨证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骨饮的物质基础及其靶标,阐明强骨饮防治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多靶点特点和作用机制。 方法 首先,通过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PubChem等数据库确定强骨饮中已知化合物,并用STITCH数据库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中医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相关靶标。最后,对靶标进行Gene Ontology(GO)、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富集分析。 结果 本研究总共纳入强骨饮12味中药相关的435种化合物,2 487个靶标;靶标富集结果显示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信号传导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138个GO术语被显著富集(均P<0.05);Wnt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等211个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均P<0.05)。 结论 将强骨饮中的君臣佐使中药转换为与靶标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形式,发现强骨饮-化合物-靶标,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三级网络系统,这种网络关系系统有利于阐明强骨饮的物质基础及强骨饮的配伍机制。靶标功能分析,提示强骨饮靶标和通路不仅直接参与骨重建细胞的分化,成骨、破骨代谢平衡,还通过全身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来影响和干预骨微环境。强骨饮治疗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具有多靶点的特点,君臣佐使配伍合理,其作用机制符合目前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病理机制,其针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从全身多系统进行干预,协调机体的代谢平衡,具有治病求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1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13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龄67.6岁(57岁~82岁)。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定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2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照Neer评分标准:11例优,7例满意,3例不满意;满意率85.7%。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强骨饮对去卵巢大鼠骨折愈合骨小梁Micro-CT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强骨饮组)、D组(基础用药组)。骨松造模组(B、C、D组)术前随机取8只大鼠进行骨密度测量,后骨松造模组摘除双侧卵巢,A组切除少许脂肪后缝合,3月后随机取骨松造模组8只大鼠进行骨密度测量以证明造模成功;将所有大鼠进行骨折造模,后将C组强骨饮灌胃、D组进行碳酸钙和维生素D3灌胃,A、B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6周后时各取8只大鼠股骨骨折处骨痂进行Micro-CT分析,参数包括BV/TV、Tb.Th、Tb.N、Tb.Sp。结果 B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与骨体积分数低于C、D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指数高于C、D组(P0.05);C组与D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D组的骨小梁分离度及骨体积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饮能增加骨量、改善骨质疏松骨三维结构特别是增加骨小梁数量与厚度,其可能机制是强骨饮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增强骨强度、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在经皮椎体强化(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早期和后期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行PVA治疗的312例OVCFs患者,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9例,女181例,年龄50~95(76.11±10.72)岁,骨折节段分布在胸椎区(T5-T10)50例,胸腰椎区(T11-L2)159例,腰椎区(L3及以下)31例。将术后第1天视为术后早期,术后第7天视为术后后期,再结合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患者分为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组(A组,VAS评分≤ 4),共有患者121例,其中男29例,女92例,年龄50~90(75.71±11.00)岁;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不明显组(B组,VAS评分>4),共有患者119例,男30例,女89例,年龄53~95(76.51±10.46)岁;术后后期疼痛缓解明显组(C组,VAS评分≤ 4),共有患者172例,男42例,女130例,年龄50~95(76.20±10.68)岁;术后后期疼痛缓解不明显组(D组,VAS评分>4),共有患者68例,男17例,女51例,年龄53~94(75.88±10.91)岁。统计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伤椎节段、术前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术式选择、术中单双侧穿刺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它们与PVA术后残留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VA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与骨密度、术前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单双侧穿刺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相关(P<0.05);术后后期残留腰背痛与骨密度、伤椎节段、术式选择、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在术后早期,合并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OR=4.938,P=0.001),单双侧穿刺情况(OR=5.073,P=0.002)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正相关的关系(B>0),是其危险因素;而骨密度(OR=0.211,P=0.000),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OR=0.866,P=0.001)则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0),是其保护性因素;在术后后期,骨密度(OR=0.448,P=0.003),骨水泥总量(OR=0.648,P=0.004),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OR=0.820,P=0.000)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0),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骨密度降低、胸腰椎筋膜损伤、术中单双侧穿刺情况、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不良及骨水泥注入量不足与PVA术后残留腰背痛的发生关系密切,影响术后早期及后期的腰背部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